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怎么写?( 七 )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 , 引导学生放眼周围 ,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 , 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 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
然后 ,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 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 并填写记录单 。
最后 , 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 , 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时 , 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 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 , 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 。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 , 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 , 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 , 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 , 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
4、现实需要 , 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 , 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 , 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 , 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 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 , 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 , 他说对了 。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 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 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 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 ,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 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 ,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 知道1厘米=10毫米 。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