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小学生读古诗( 三 )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 。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 。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 。
(4)精心设计导课 。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体验、自由感悟,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 。
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 。
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
四、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古人道:“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
”又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巧妙设问,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的质疑问难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 。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 。
在教学中巧妙设问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有利于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
五、以“情”为导,读悟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以“情”为导,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
1、以“情”为导,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更深,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更有效,结合语言想象的画面更清晰,课堂学习的质量就更高 。
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 。
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 。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
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
在教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时,我设计了如下合作细读、整体感悟的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九寨沟迷人在什么地方 。
接着,四人小组合作展开研讨,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各自初读课文的体会,说说“九寨沟真是迷人的人间仙境”的理由,一起读读有关句子或段落,读后由小组成员简单评议 。
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反馈学习成果 。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
阅读是写作之母 。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
如何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下留学校翟金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 。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
”诵读古诗词,是语言特点本身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 。
为了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