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给李渊的评价有哪些|详细一点( 五 )


随著西域人大量涌入 , 长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 , 模仿“胡人”成为时尚 。
比如在服饰上 , 长安受西域风气的影响就较深 , 远自波斯、吐火罗 , 近至突厥、吐谷浑和吐蕃都为唐人模仿的对象 。
而西域人的块头都比较大 , 估计唐朝的“以肥为美”与此也有著一定的关联 。
参考资料: http://www.stnn.cc:82/arts/200710/t20071017_637483.html
白居易小时候父母教育的故事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 创造了辉煌的唐代文明 。
唐代文明的昌盛离不开祖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 唐代文学 , 尤其唐诗的繁荣亦是如此 。
西晋之乱后 , 南北朝对峙 , 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更迭 , 形成多民族冲突、融合共处的状况 。
最后 , 隋文帝杨坚取代宇文氏的北周 , 建立隋朝 , 不久 , 攻灭陈后主 , 统一中国 。
隋王朝的制度、政策基本沿袭北朝 。
唐承隋后 , 亦大致如此 。
大一统后 , 多民族和睦相处 , 共同创造大唐文明 。
一 隋唐制度的渊源及李唐皇室的血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曰:“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 , 然究析其因素 , 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 , 二曰梁、陈 , 三曰(西)魏、周 。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 , 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 , 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 , 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 , 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
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 , 实则其流变所及 , 不止限于汉魏 , 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 。
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 , 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 , 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 。
又西晋永嘉之乱 , 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 , 至北魏取凉州 , 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 , 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 , 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 , 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 , 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 。
所谓梁陈之源者 , 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 , 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 , 而传之于李唐者 , 易言之 , 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 , 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 , 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 。
旧史所称之“梁制” , 实可兼该陈制 , 盖陈之继梁 , 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 , 其事旧史言之详矣 。
所谓(西)魏、周之源者 , 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 , 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 , 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 , 若就地域言之 , 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 , 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 , 而产生之混合品 。
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 , 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 , 实较微末 。
故在三源之中 , 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 。
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 , 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 , 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 , 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 。
”陈氏认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 , 其中(北)魏、(北)齐之源实承袭汉魏西晋东晋南朝前半期汉族文化 , 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采用 , 已融合南北、汉胡文化 。
其梁陈之源乃汉族文化经隋传之唐者 。
其(西)魏、周之源者乃汉族文化与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之混合品 。
此三个来源本身都已是混合文化 , 而在隋唐时又进行总的融合 。
唐代文明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 。
关于李唐氏系 , 朱熹云:“唐源流出于夷狄 。
” ① 缪凤林曾提出为汉胡混合之北统 。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则云:“李唐先世本为汉族 , 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 , 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 , 既非华盛之宗门 , 故渐染胡俗 , 名不雅驯……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