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阳修的诗词( 六 )


“杨柳堆烟 , 帘幕无重数”这两句 , 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 , 由远而近 , 逐步推移 , 逐步深入 。
随着镜头所指 , 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 。
“杨柳堆烟 ” , 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着一“ 堆 ”字 , 则杨柳之密 , 雾气之浓 , 宛如一幅水墨画。
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  , 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 , 摇向帘幕 。
这帘幕不是一重 , 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 。
究竟多少重 , 他不作琐屑的交代 , 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 ” 。
“ 无重数” , 即无数重 。
一句“无重数” , 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
至此 , 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 , 宕开一笔 , 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 。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 , 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 , 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 但“一切景语 , 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 在深深庭院中 , 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 , 雨横风狂 , 催送着残春 , 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 。
她想挽留住春天 , 但风雨无情 , 留春不住 。
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 , 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 。
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
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 ,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 , 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
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  , 对月伤情 , 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 , 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 , 可是望而不可见 , 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 , 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 , 不禁伤心泪下 。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
泪因愁苦而致 , 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 , 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 , 无言以对 。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 , 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 , 花儿飞过秋千  , 有情之人 、无情...
形容庭院的诗词 1、《春六十韵》 唐 元稹 启齿呈编贝 , 弹丝动削葱 。
醉圆双媚靥 , 波溢两明瞳 。
但赏欢无极 , 那知恨亦充 。
洞房闲窈窕 , 庭院独葱茏 。
2、《浪淘沙》唐 李煜 往事只堪哀 , 对景难排 。
秋风庭院藓侵阶 。
一任珠帘闲不卷 , 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 , 壮气蒿莱 。
晚凉天净月华开 。
相得玉楼瑶殿影 , 空照秦淮 。
3、《虞美人》宋 苏轼 深深庭院清明过 , 桃李初红破 。
柳丝搭在玉阑干 , 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
晚晴台榭增明媚 , 已拼花前醉 。
更阑人静月侵廊 , 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
4、《浣溪沙》宋 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 , 晚风庭院落梅初 , 淡云来往月疏疏 。
玉鸭薰炉闲瑞脑 , 朱樱斗帐掩流苏 , 通犀还解辟寒无 。
5、《踏莎行慢 》宋 欧阳修 独自上孤舟 , 倚危樯目断 。
难成暮雨 , 更朝云散 。
凉劲残叶乱 。
新月照、澄波浅 。
今夜里 , 厌厌离绪难销遣 。
强来就枕 , 灯残漏永 , 合相思眼 。
分明梦见如花面 。
依前是、旧庭院 。
新月照 , 罗幕挂 , 珠帘卷 。
渐向晓 , 脉然睡觉如天远 。
欧阳修描写绵阳的诗词 。
急,望高人指导 。
欧阳修(1007-1072) , 字永叔 , 号醉翁 , 晚号“六一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