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慰问老人标语怎么写?( 五 )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成立敬老尊贤月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各支部(总支)也要相应的成立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切实搞好敬老尊贤月活动 。最后,祝老年人健康长寿、余热生辉、家庭和睦、万事如意!篇5:2015年关于重阳节的演讲稿2015年关于重阳节的演讲稿
1、2015年关于重阳节的演讲稿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陈曼希 。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同学们,你们都应该知道重阳节吧!——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好几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呢!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课本里我们知道了,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汉初皇宫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 。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 。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 。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 。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 。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 。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 。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 。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立达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