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格式怎么样?( 二 )


一样的,真诚是覆盖在被现实麻木的面孔之下,一样的,美丽最终总是被现实撕碎、撕裂,然后,所呈现的画面是一双双空洞洞的眼睛,看着灵魂留下的缺肢碎臂,鲜淋淋的趟着血 。在这满眼的血泊中,身体会产生一种由心脏漫延到全身的一抽一抽的疼 。
无论是夕阳下孤苦老去的福贵,还是被隔离的孙光林,在时世的生活上面,他们将人性交给了命运,将人生遗忘在角落 。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生活就该是如此,这样已经很好了 。”这样的话,是他们人生的座右铭 。他们活着的`的意义是,见证那些逝去的时间,一片一片的带走他们感觉到的,恍若天边的流星一样短暂的真诚 。然后老去,连想去抓住的手都还没有伸出,他们就如同没有出现过一样,不见了 。
那些来自灵魂的本能、来自身体的本能,那些由本能出发而去行动的人,让为我他们的真诚与勇敢而流泪,为他们由灵魂之处剜出来的闪闪发亮的东西而高兴的流泪 。可同样,当这些闪亮的东西,被现实的黑洞所淹没,我同样流泪了,是不同于前的流泪,悲痛的,气愤而伤心的 。
一个人写作的动机可能出于爱,也可能出于恨,但很少有人能用一把刀子,对准自己的心口,一点一点的剜,剜出血和肉,剜到自己的灵魂干呕不止 。余华的书做到了,他总是想将人痛死,然后期望着置之死地而后生,期望读者看过、痛过后的涅槃 。也正因为如此,总让太多的人对他的书避之而无不及,因为多数人总是趋乐避苦的 。也还有些人,痛着痛着就死去了,挣扎尽了最后的力量,痛到失去力气后就死去了,不会再重生了 。而我亦如此,也因此以往的五六年里,去书店时总对他的书瞄两眼,却总不会带回家中品读 。因为,还没有那种揭起疼痛伤疤的勇气,还没有完全对现实麻木说不的勇气 。小的时候,能为了心中的偶像而把一篇文章重写三遍,而等我们长大了,手里的玩具刀换成锋利的匕首的时候,我却对自己说,算了吧,血流尽了,人还怎么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对自己越来越柔软?我不知道 。
当再次读到,并不表示我就有了这种勇气,只是旁生了那种世俗的圆滑之气再看到这些时,能谈然些,能不那样痛楚一些 。可痛楚终还是有的,一种来自对书中人物的悲悯,一种来自对现在生活的环境所带来的惆怅 。所以当看到出现在婚礼上的冯玉青、独自到七桥的鲁鲁、静默的苏宇 。我眼前又闪到了那爱舞蹈的福贵之女,那至死不弃的福贵之妻,和天真献血而亡的福贵之子 。
人生的路似乎太长,而苦难却总充斥着大部分的时间 。只有棺材板盖上的那一刹那,那不孝子孙广才才会不知何故的在家门槛上,为未尽孝道的爹流下了唯一真诚的泪 。而我们也是一样?也要一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