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格式怎么样?( 三 )


这样的书总让我想起那个年代,并越加的累积了对那个年代的恨意,那个完全没有光明,人人都是满脸麻木的生存的年代的恨意 。而眼光流转至今,这一切的麻木似乎没有因为物资生活的相应满足而消逝,而是将表面的舞台转站到了内心的深处,相比前者这将会是更大的灾难,而这一切却是这样的让人不知不觉,然后潜移默化 。
我曾问过一个人:“如果给你一碗孟婆汤,你会选择忘记什么?
他回答说:我想,真有得选择的话,你就让我忘了我这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乐吧!因为我的灵魂告诉我,我是有原罪的,每个人都应牢记自己的原罪忘却这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乐,就能在下一世里,继续背负着原罪去面对这世间所有的芸芸众生,忘却上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乐,才能真正地、不掺任何杂质地去悲其心悯其情 。这一世我已经没有资格作那样的希望了,也许下一世的我会希望:可以行走在恒河边,踏着甘地的足迹,跟着佛祖的足迹,去爱这个世界,去爱这些世人——要有资格做那样的事情,不忘却前一世所有的幸福与快乐,又怎能做得到!
我想余华的小说要告诉我们的也正是这样!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格式怎么样?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笼罩在一种无可名状得淡淡的哀伤里,仿佛自己成了书里茫然无措的孩子们的综合体 。故事里的那个时间段,似乎大人有着绝对的理由对孩子不负责任、辱骂、驱赶甚至伤害 。根源,是他们对于贫困的厌恶及惧怕,对于自身的绝对优先和对其他各式生命的冷漠 。而作者,竟以小孩子天真简单得思维来表现这种无情但无奈的现实 。
唯一带给过孙光林些许家庭温暖的是王立强和李秀英,和他们诡异的小家 。可王立强却出轨并自杀了,李秀英也神叨叨的就随意丢下了孙光林 。可孙光林并没有表现出我所期待或者说我所以为的理所当然的痛不欲生,相反,他竟然独自回了南门 。他和这本书里的几乎所有的其他孩子,都想到了活下去的办法 。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眼泪多次呼之欲出,却又因接下来看似离奇却顺理成章的转折而忘记滚出来 。
我所期待了解的孙光林幸福的大学生活,最终还是没有现身 。感觉仿佛一直被蒙在一层朦胧的灰色纱布中,透不过气来又不至于窒息 。
这篇看似有些混乱的回忆录,最终又极其合乎逻辑又令人惊奇的回到了原点,不,不是原点,是回到了南门 。我感叹作者无序却不凌乱的条理,他用略带讽刺的口吻,叙述着包括孙光林在内的所有小人物的生命历程 。这些生命,在他人眼里,就如作者的口吻一般,是讽刺的,甚至可笑的 。而在他们自己手里,是被珍重的宝物,是凌驾于一切之上,无论如何都必须受到扞卫的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