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文教案写法怎么样?( 二 )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 。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