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大会到汉服,为什么现代人会对古代的

近年来古风歌曲的大热,去年国风音乐会在鸟巢举办,墨明棋妙音乐团队也唱响了九州大地 。跟“古”相关的还有古代言情小说,以及由小说带起来的影视剧改编的热潮,为何近几年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关注古文化 。
这当然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境优美的古诗词、“古墨轻磨满几香”的书法,清扬婉兮、美如英的汉服,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然而这些早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不像现在掀起了热潮 。笔者认为这离不开一群热爱传统文化并为之传承不懈努力的人们,得益于传播的力量 。这群人的创新使得看似没有烟火气的文化,变得更贴近大众,为文化添加了娱乐的元素 。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或工作中,我们也会想体会一些新鲜的事物 。古代的东西对现代人来说是极其虚幻而陌生的,那些美好的故事历经了千年依然打动人心 。古代言情小说之所以大热,是因为你在观看故事的同时就已经了解到这些都是虚假的,而不会因为自己潜意识里拒绝没有意义的假的东西产生排斥感 。对于现实认识得太清晰的我们,已经不相信电视剧里的王子与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不想一边看着现代偶像剧一边吐槽“这也太假了吧”,干脆投身于小说家笔下的古代爱情故事,反正都是假的嘛,你看我清醒着呢!
笔者想,汉服那么美,中国人那么多,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喜欢汉服痴迷汉服吧,只要有一个人勇敢表达出自己对汉服的热爱,就一定会吸引同好者 。那么通过什么渠道表达自己,可以让最多的人知道呢?当然是媒体啦 。汉服的热也离不开网络的传播,因为一个人被爆出来坚持天天穿汉服上学,引来网民的关注,媒体们为了浏览量自然也跟风报道相关的事情,一时间网络热搜都是穿汉服的人。当多家媒体都报道相似的事情,受众们就会认为这件事情经常发生,其实这些事情并不是常常发生,只是媒体密集的报道影响了受众对世界的认知 。同理,坚持天天穿汉服穿梭于街道的只是太仓一粟 。
因为好奇古风歌曲的大热,笔者曾经在网易云音乐河图的一首歌留下评论:“除了好听的旋律,古风歌曲是什么吸引了你,你为什么如此热爱古风歌曲?”有一位网友留下了一句很深情的回复:“不知道,自然而然的喜欢,有时候想想大概是命中注定吧 。”与古风言情有异曲同工之感 。从众多的评论上看,笔者认为歌曲背后的凄美故事,唯美动人的歌词,是古风歌曲吸引人的地方 。
说道古风歌的歌词,少不了就要提到中国古诗词,因为有很多歌词都是由古诗词演化或者直接借用而来 。例如“说爱折花,不爱青梅竹马”只一句,李白有诗《长干行》,曰:”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节选)古诗词的热潮离不开《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华好诗词》两个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推动 。经历过高考的人多半会觉得背诗是一件枯燥的事,但是在节目中背诗成为了一件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的事,”飞花令“更是看得让人大呼快哉,才思敏捷的选手们也让观众心生艳羡 。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培养,为诗词”热“打好了受众基础 。
节目的结束,是不是就意味着”诗词狂欢“的结束呢?在文明进步的今天,年轻观众所受的教育远超前人,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阅读趣味决定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会间断,国风和唐诗里蕴含的人文精神也决定了它们不会是昙花一现~
中国诗词大会汉服美女有谁 《中国诗词大会》中最厉害的是: 总冠军 武亦姝 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最后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
节目在收获高收视的同时也在网络上赢得非常高关注,除了武亦姝的表现外,节目中所呈现的优美诗句和专家们的解读,引发网友大量热议 。

【从诗词大会到汉服,为什么现代人会对古代的】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夺冠 。
其实,这场比赛中其他选手都很强,女博士陈更更是已经担任过几期擂主 。
不过,由于比赛题型并不局限于记忆类的填空选择,而是从历史、社会、生活等层面同时考察选手的综合能力,攻擂者自身知识范围的局限,就成为追逐赛中的致命短板 。
最终稳定发挥的武亦姝成为最终攻擂者,而在第二轮与百人团的飞花令对决,以及第三轮的擂主决战中,对手的失误也将这个小才女送上了冠军的宝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