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难题,是如何诠释的?

说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名句,就得提到老子 。他在《道德经》里曾这样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古代名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难题,是如何诠释的?
的法,是“效法”“依据”之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生产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寒暑交替,养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来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习性而顺其自然 。
这一句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道教思想精华之所在,它深刻揭示了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道理,其中蕴含着哲学意味 。
比起这样哲思之语,我更喜欢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诗句 。比如——
辛弃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人和青山对视,能看出青山独特的韵味,人融进山岚,也就多了韵味和妩媚 。人与自然相互融合,这种感觉真是怦然入心啊!
古代名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难题,是如何诠释的?
李白写过“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说的是客人散去后,空旷的山谷里,只有碧水东流,映着一轮高悬的明月 。诗人将怅惘写在诗里,人走景在,山谷寂寞人寂寥的景色,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自然之景提醒人们,要看淡生活中的聚散,也要珍惜相聚的日子 。
王维的诗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明月清泉,以及桂花落地,让人窥见大自然恬淡静默之美 。
对了,不能落下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美啊!
诗人在园中采摘菊花,偶然抬起头来,目光所及就能看到远处的南山,即庐山 。悠然的诗人,悠然的南山,人安闲自在,山静穆高远 。那一刻,人景合一,似乎有旋律由山中传出,那轻盈灵动的乐曲直飘到人心里,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莫过于此!
古代名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难题,是如何诠释的?
古人健康而朴素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显现出自信而悠然的人生状态 。
这也启示我们,怀着孩子一般的明亮与清澈,在自然之间行走,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完)
我是粒小七,爱阅读的我,欢迎您的点赞和关注噢 。

谈谈古典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 。
古典诗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 。
即使是外国文学家,也曾从中华古典诗词中汲取过丰富营养 。
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开英美诗歌意象派风气之先 。
他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大为推崇,曾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西方诗歌界颇有影响 。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领域 。
我举出这个例子想说的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主要学习什么,是学内容还是学形式?是学平仄格律还是学构思立意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我认为现代诗歌爱好者应多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优秀的内核,而不是要每个诗人都必须写好古典诗词 。
当然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你大可以深入学习 。
写得一手好的诗词,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
毛泽东古典诗词功夫可谓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轻人说:“没必要,最好不要学写古体” 。
我引用这句话,并不是说我反对大家学写古典诗词,而是说我更提倡现代人写现代诗,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语言环境中 。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文的基础,也使诗人们完成了写作方式的转换和语境的转变,古典诗词沦为少数人的爱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复兴到大众化的地步 。
我们没有要求古代诗人写出现代诗歌,也就无须嘲笑现代诗人写不出古典诗词 。
当代人写的古典诗词,有很多是一种模仿,带着一点矫情和虚拟的味道 。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别必写柳枝,较难写出超越古人的新意来 。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是一些人的写照 。
对有的诗友的诗论,我勉强读一半就不忍卒读,那种食古不化的顽固心态让人无法忍受,对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的过分强调只能使诗歌失去内容上的魅力 。
你生活在现代语的规范中,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过古人 。
有诗友拿古人的诗与用现代语翻译出的白话诗进行比较,看谁更精炼?几乎让我当场酸掉两颗好牙,这样的比较没有丝毫意义 。
下面我也谈谈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创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