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难题,是如何诠释的?( 三 )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 。
”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 。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 。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
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
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 。
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 。
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
古诗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它在平复学生的精神该起到怎样...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