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怎样的高度和角度审读诗词之美

诗词之美在于读者真正理解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并可以感悟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诗词之美并不局限于怎样的高度与角度,所以最重要的应该是去体悟 。
诗词首先美在文辞文采,古人语言精简有味,措辞行文别具一格,所以先要品读语言,语言了解清楚也有助于进一步的懂得诗词的情感 。诗词其次美在意境,意境是诗人精神塑造的表象,懂得意境就更懂得情感的寄托 。诗词最美就在情感,正因为诗词有情,所以才能历无数光阴流传,历代代人口耳相传仍然能不改初心让人感动 。
你自身阅历的多少决定了你审读诗歌的高度,你自身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审读诗歌的角度 。
结合诗歌的文辞,境界,情感之美,层层深入,就会在原有基础上更能发现诗词的美感了 。
比如陆游的《钗头凤》,文辞美,言语之间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悲伤,就算是读不懂的人也能感受到的悲伤;境界美,可以看到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都是以往之“春”、“东风”、“桃花”,这是在词语的传统意境上另辟蹊径而得来的一反往常更衬悲情的境界;情感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与爱人分离的悲伤于无望 。结合他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再结合陆游悲剧性的人生,再结合整个南宋当时无望悲伤的处境 。其实这样一层层看下来,作者爱情破灭,理想破灭,这首词又岂止是单单表现了伊人陌路的绝望呢?联想屈原《楚辞》的香草美人喻,再联想曹雪芹《红楼梦》的木石前盟,其实就能看出来为什么这首诗词之悲总能唤起千古恋人之间的共鸣,因为它写的太细小,写倒杯中酒、墙边柳,这些事物至今可见,随处可见,随时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因为它写的太大,写错错错、莫莫莫,又有何事何物何人不可入此情呢?
又或看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表面看来雄浑壮阔,仿写屈原的《天问》,但是联系作者生平与时代,联系作者其他诗词的风格和情感,是不是能说明这也体现了作者探问前路,心怀忧惧的情感呢?
所以读诗词的时候,多联想,多发散,诗词虽短,韵味却长,更要细细品读 。我以为,个人所能做到的情感的细致和个人自身对情感的敏感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所能到底的高度的极值;而个人的思维的灵活程度和个人对言语的领悟能力,则决定了你所能到的角度的最大化 。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 。
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和象的...①正确,“情”属于意识范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正确,“情”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因此,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③错误,情与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④错误,情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故答案为B
以怎样的高度和角度审读诗词之美

浅论诗歌之美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菊斋连续发了一些学术讨论性质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
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交流,促进诗歌研究的作用,但更大程度上成为唇枪舌剑的战斗,这不是我所希望的 。
此外,从很多人对碰虚等人的卫道般的热诚来看,我也修正了以前认为喜欢虚碰诗的人全是诗盲或跟风打手的想法,认为他们确实是在维护自己心目中的诗歌形象 。
这种现象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碰嘘等人的诗明明很差,在我来看简直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很多“诗人”、“学者”都赞誉有加呢?因此,在此间,我有意识地和一些对方战壕里的诗友在网上作了较深入的交流,目前对此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 。
特不揣浅薄,发表出来以供众诗友参考 。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 。
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 。
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 。
这种观点的致命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不同主体对诗歌的审美差异,而抹杀了诗歌客体本身之美的相对独立性 。
这种观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迷信“权威”,迷信“多数”,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
以我看来,好诗总是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 。
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给出我的粗浅想法 。
因为我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诗歌均指旧诗 。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
我个人认为,区分好诗与坏诗的标准在于美不美 。
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雄浑是美,沉郁也是美,豪放是美,忧郁也是美,明朗开阔是美,凄楚也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