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有关的诗词,要附带翻译( 二 )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 ”,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 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
3.《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 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4.<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 。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 。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 。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 。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 。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 。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 。堪称千古绝唱!
5.《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