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有关的诗词,要附带翻译( 三 )


赏析: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 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 。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
补充资料: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 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
6.《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
先传这6个,
另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Always remember the pavilion beside a brook
沉醉不知归路 。Drunken not knowing the way home at dusk
兴尽晚回舟, To our hearts content, we were rowing back .
误入藕花深处 。Entering deep among water lilies by mistake .
争渡?争渡! Scrambling , row the boat!
惊起一滩鸥鹭 。Scared water birds flying up when disturbed
李清照诗词加翻译的,紧急紧急!感谢感谢!《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 。
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
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