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的诗歌( 五 )


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 。
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 ,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 。
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 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 。
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 会优美、自然 。
?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 。
“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 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 。
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 带微笑,自然摆臂 。
? 二、见面礼仪 ?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 。
与他人握手时,目光 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 。
在正常情况 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 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 。
若一个人要与...
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
传统的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 。
二、从内容上讲,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
三、特点;1、世代相传 。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
2、民族特色 。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
3、历史悠久 。
有五千年的历史 。
4、博大精深 。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 谦逊、礼貌、朴实 。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