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颖的全诗( 五 )


由此可见 , 范氏祠堂规模之大 。
惜历经兵火 , 今已无存 。
高适 岑参 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 , 入仕后生活极放荡 。
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 , 极为劲健 。
2.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
王昌龄 , 盛唐豪侠诗人 。
该诗大气磅礴 。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
其作品或豪爽俊丽 , 或绪密思清 。
因王性格豪爽 , 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深刻 , 讲究作法 , 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 。
为补短章的局限 , 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 , 即《从军行七首》 。
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 , 意脉贯穿 , 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 , 与英雄气概相结合 , 声情更显悲壮激昂 。
清而刚 , 婉而健 , 有气骨 , 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
被贬后心境变化 , 加之受王、孟及南方风物的影响 , 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 , 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
《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以自写胸臆 , 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 , 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
一 。
边塞诗出手不凡 。
另外 , 他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 , 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
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
二 。
送别诗也很出色 。
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 , 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
三 。
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 。
四 。
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 , 无论写什么题材 , 表达什么感情 , 格调多样化 , 或高昂开朗 , 或低迷凄婉 , 或雄浑跌宕 , 或爽丽自然 , 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
他的七绝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 。
3.识记:崔颖及其《黄鹤楼》诗 。
崔颢 , 被称为“有俊才 , 无士行” 。
其诗风改变的标志是《黄鹤楼》诗 。
简单运用:崔颖《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 。
此诗虽不甚协律 , 为变体律诗 , 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
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 , 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 , 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 , 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 , 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
4.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 。

【黄鹤楼--崔颖的全诗】

仕途不得意 。
该诗透出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
5.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
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 。
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 , 也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 创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
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
高适 , 字达夫 。
早年生活困顿 , 有入幕经历 , 后来官运亨通 , 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 。
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 。
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 , 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 , 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 , 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 , 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 , 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 , 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
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 , 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 , 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 气质沉雄、慷慨悲壮 , 以骨力取胜 。
一 。
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 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 , 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 , 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