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歌舞的古诗词( 四 )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
”胡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然后“拈襟摆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 。
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 。
这段虽然仅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使人想到一个很大的场面,看到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 。
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真情相赠;众人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 。
看客们的同情使得胡腾儿大受感动:“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
上句写“起始”动作,“扬眉动目”,可知表情丰富,义情激奋 。
下句写飞旋动作,垂珠斜飞,“红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 。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是写舞姿的妙曼,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痛陈离乡背井之苦 。
在舞蹈艺术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 。
下句写双腿飞旋,双靴闪动,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 。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
”“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 。
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侔了 。
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岂止边地沦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 。
时代气氛如此,不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 。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说的“家乡路断”,并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唐王朝边事失利 。
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 。
诗贵含蓄,收尾尤贵意在言外 。
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看客、状舞蹈,都能写得精炼而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 。
卢纶盛赞李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 。
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 。
”中唐前期,诗歌暂处低潮,“大历十才子”多...
宋词或其它时代的古典诗词中描写舞蹈的段落或篇章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甫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岐;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
”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锉,独出冠时 。
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 。
今兹弟子,亦匪盛颜 。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 。
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
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
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 。
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
2、 水龙吟吕同老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 。
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 。
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 。
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