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古诗苏教版及注释( 三 )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
三年级上册的八首古诗 唐.杜甫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唐 杜甫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
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
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全解 词语注解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
3、楚江:即长江 。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
4、开:劈开,断开 。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