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落花”的意象是什么?( 六 )


一个普通的农庄 , 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 , 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
描写的是眼前景 , 使用的是口头语 , 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 , 笔笔都显得很轻松 , 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 , 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 , 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 , 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 , 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 , 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 , 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 , 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 ,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 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 , 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 , 显得自然天成 。
这种不炫奇猎异 , 不卖弄技巧 , 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 , 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
譬如一位美人 , 她的美是通体上下 , 整个儿的 , 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 , 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 , 所以出语洒落 , 浑然省净 , 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 , 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
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品评】在唐人赠别诗篇中 , 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 , 固然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龙的意象有何寓意 具体而言 ,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抓景物特点 , 探知诗人的感情 。
看画面形、色、动、静 ,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 ,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
读一首诗 , 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 , 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 , 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
一般而言 , 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 ,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 , 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 ,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
2.析意境 , 探知诗人的感情 。
在意境的创设上 , 画面或雄浑壮丽 , 如“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 , 如“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 , 如“野旷天底树 , 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 , 如“渡头余落日 , 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 , 如“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 ,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3.透过表面意义 , 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 , 含蓄不露 , 富有哲理 , 在表面意义之下 , 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 ,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 , 水流急 , 船行快 , 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两者共同生成 , 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
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
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 , 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 , 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 , 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 。
在作品中 , 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 , 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 , 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 , 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