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经典

一、挖掘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经典中富含传统文化 。我们以节日诗歌为例,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诵读这首诗时,我们在充分诵读、体会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除了诗中写的登高望远、爬山、插茱萸外,通过查找资料,我们还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及历史传承 。重阳节这天习俗众多,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 。我们在学习时,号召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按传统方式过重阳节,传承古老的传统 。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诵读的同时,我们体会到古人过年时要放鞭炮、换桃符和欢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节的来历、传说及传统习俗让学生知晓,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来历、传说讲给他人听,将传统习俗付诸实践 。
像这样的古诗词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问的《途中寒食》、唐朝林杰的《乞巧》、元代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汉代关于七夕节的诗词等,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诗词歌赋,从这些诗词歌赋中都能挖掘出很多传统文化资源 。
二、再现经典中的传统文化画面
经典诗词歌赋的画面感都很强,我们可以在诵读时用不同方式分门别类地再现 。再现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诗词歌赋的内容,选择合适或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
诗配画:几乎所有经典诗词都可以用此种方式再现画面,尤以写景类、叙事类为佳 。配的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 。教师组织鉴赏和评比,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 。
诗配乐: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给很多唐诗谱上了曲子,成为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并出了专辑《读唐诗》,收录了《登鹳雀楼》、《春居》、《红豆》等名篇 。我们在诵读这些经典诗词时可以欣赏、学唱,甚至把这些由古诗词编排的歌曲编成舞蹈,让这些诗词变成童谣,永生难忘 。
讲诗文故事:很多经典中都蕴含有趣的传说、故事,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开“经典中的传说”故事会,通过这种方式,将源远流长的故事流传下去 。
演一演:叙事类、送别类作品都可以演出来,比如课本中的《杨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在学习时把它们改编成了小剧本,在课堂上表演 。当学生身着古装、羽扇纶巾、满腹经纶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离文明又进了一步,不得不感叹经典的魅力 。
奏一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大多数孩子都学了一两门乐器 。我们可以把乐器和诗词结合起来,比如学习《伯牙绝弦》,我们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后,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现这个故事,演出时还请学古筝的同学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 。
三、加强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多,创作时的背景、情境、传说,经典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维习惯,精神上的鼓舞、气节上的鞭策、文学上的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等,都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模仿 。它们是那样鲜活,喜怒哀乐,时隔千年,仍然让我们感同身受 。比如古诗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应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经典 一、挖掘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经典中富含传统文化 。
我们以节日诗歌为例,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在诵读这首诗时,我们在充分诵读、体会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
除了诗中写的登高望远、爬山、插茱萸外,通过查找资料,我们还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及历史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