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内心平静、平淡、平和的古代经典语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因此,《菜根谭》中录入了这句话
所以,最早的出处是:《菜根谭》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 。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 。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 。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 。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 。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 。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 。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 。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一字不着,尽得风流 。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有关平淡的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 [宋]雷震 《村晚》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唐·杜牧《清明》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 。
迍邅已穷极,疢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 。
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 。
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 。
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 。
——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形容平淡生活的诗句 60句形容平淡生活的诗句 60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