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有押仄韵的,其格式如何,请大家不吝赐教。( 五 )


黛玉多愁善感 , 常年流泪 , 又喜欢竹子 , 其居所潇湘馆前也种了许多竹子 。
因此她常以湘妃自况 , 别人也称她为潇湘妃子 。
此诗运用的意象有“彩线” , “面上珠” , “湘江旧迹” , “千竿竹”“香痕” , 可谓字字含泪 。
让人不禁为黛玉这一寄人篱下、遭受人情冷暖 , 最终没盼到属于她的幸福的降临 , 而香消玉损、泪尽而亡的少女触怀感伤 。
在英译中这字里字外之“意”如何传达呢?杨译: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Dim now the tear-stains of those bygone years;A thousand bamboos grow before my window―Is each dappled and stained with tears?霍译: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Each salty trace of them fast disappears.Only 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 that growOutside the window still her tear-marks show.杨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 “silk thread”,“pearls”,“Dim”,“tear-stains”,“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tears”霍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silk”,“ill”,“Naiad's tears”,“Each salty trace”,“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tear-marks” 。
本诗第一句“彩线难收面上珠”杨译为“: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 , 没有直接指明是谁的眼泪 , 读者借助注释可以找到答案 。
杨译基本上没对原诗做太大调整; 霍译为: 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在霍译中对原诗做了创造性的调整.Naiad's tears是希腊神话中水泉女神“那伊阿得斯的眼泪”(Naiad's tears...
外国诗词的格式 西方十四行诗诗体(Sonnet) , 中文音译为“商籁体” , 发源于意大利 , 该国著名诗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ch 1304一1374)集其大成 。
此种诗体流行于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陆 , 它于十六世纪中叶传人英国 , 成为英国现代诗坛的重要诗体 , 十四行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 , 富音乐效果 。
十四行诗(Sonnet)的格律主要包含行数、韵脚、音节、音调、结构等 。
现将其内容及三种诗体的演化 , 一一作简略介绍 。
一、行数 。
Sonnet要求有十四行 , 每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 。
有时为了韵脚的需要 , 把意思连贯的一句分成两行 , 但每行词数不一定要相同 。
二、结构 。
Sonnet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份 。
不同诗体前后两部份的行数不同 。
彼体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 。
斯体、莎体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 , 形成起承转合的趋势 。
极端的有雪莱所作的十四行诗 , 由四节三行诗(共12行)和一节2行诗组成 。
三、韵及韵脚 。
是十四行诗体的难点和特点之一 , 十四行诗根据不同的诗体:彼体4-5个 , 斯体6个 , 莎体7个 , 英语词汇一般由多音节组成 。
韵指的是每行最后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 , 按规定要相同的叫押韵 , 各体前后两部份韵脚的安排是:彼体abba. abba. cdedcd (4韵)或者cde cde (5韵) , 属抱韵;斯体属套韵 , abab bcbC cdcd ee , 最后两句是对偶句;莎体属双形体 , abab cdcd efef ggo四、轻重晋捂配 。
中国律诗绝句 , 每句诗中要求平仄相间 , 使音调抑扬顿挫 , 铿锵有声 , 具音乐感 , 十四行诗虽不要求每行诗词数相同 , 但要求同样的音步 , 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 , 斯体、莎体要求每行五个音步 , 十个音节;彼体要求十一个音节 。
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