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课( 七 )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
这就是知音 。
凡伯牙所念 , 钟子期必得之 。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 , 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表面的 。
肤浅的 。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 , 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 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 , 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 , 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 , 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 , 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 , 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 再读读课文 , 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 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 , 钟子期善听” ,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
齐读”伯牙鼓琴 , 志在高山” 。
老师赞叹“善哉” , 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 , 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 , 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 , 是知音 。
)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 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 , 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 , 所奏乐曲悠扬动人 , 如果你是子期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 志在流水 , 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
2.伯牙善鼓琴 , 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 , 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
想象一下 , 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 , 当“伯牙鼓琴 , 志在清风” , 透过伯牙的琴声 , 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 , 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 , 志在明月” , 透过伯牙的琴声 , 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 , 皎皎乎若明月!”)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 , 子期正在听琴 ,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
5.这正是“伯牙所念 , 钟子期必得之 。
”我心有所念 , 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 , 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 , 这就叫——知音 。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 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 , 凡伯牙所念...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诗歌赏析课 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小 , 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
要了解这些 , 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 , 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 , 文亦如此 。
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 。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 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 , 作于王安石晚年 , 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 , 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
创作此诗时 , 他重返政治舞台 , 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 , 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 , 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 , 潇洒如李白 , 入世如白居易 , 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
2.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 , 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