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三 )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
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品评】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语文赏析古诗中,,什么叫意境?什么叫意象?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