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写作手法( 四 )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
12.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
13.双关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 。
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
14.反复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
古人写古诗常用什么写作手法呀? 写作手法概述(一)写作手法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表达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
写作手法概述(二)修辞手法(修辞格):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