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写作手法( 六 )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
白描,有别于细描 。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
总之,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
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
高考怎么考?——还没找到资料 三、动静结合 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对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 。
风息声静,然而花儿还在悄然落下;鸟鸣有声,深山却更显幽静 。
王安石深谙前辈诗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意趣 。
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
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动静手法大致有下列具体情形:四、虚实结合(另一资料见黄皮书18页,更好 。
)1、导入 有一首《军港之夜》的歌是这么唱的: “年轻的水兵,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有人对此提出责难――“都睡觉却了,那谁来守卫军港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可也不可能太“实”,否则就呆板了 。
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宋徽宗出了《深山藏古寺》一题来考画师,令他满意的只有一幅 。
画中画了跳珠溅玉的泉水,旁边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在打水 。
这个故事说明:只有虚实结合,才会有美感 。
2、什么是虚和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
古文的写作手法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
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
赋陈,一作铺陈 。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等.... 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