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蝉字的诗句( 二 )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有权势地位者的有力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
带有蝉字的诗句

蝉 虞世南 (古诗鉴赏题目) 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注:垂绥,指蝉 。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
B.次句说蝉声之远传 。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面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
【新题型】※(1)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请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答案: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对蝉的生动描写,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
答案: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次句写蝉声“流响”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然能够声名远播 。
古诗《蝉》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蝉》——唐·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蝉》——唐·雍陶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
《蝉》——唐·许浑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
《蝉》——唐·李郢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
《蝉》——唐·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
《蝉》——唐·张乔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
《蝉》——唐·罗邺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
《蝉》——唐·罗隐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
《蝉》——唐·徐夤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
《蝉》——唐·薛涛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
《蝉二首》——唐·子兰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
《蝉》——宋·苏轼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 。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
请问是哪首的后两句
古诗《蝉》用自已说的意思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