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蝉字的诗句( 四 )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 。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 。
“桐”前着一“疏”字,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
“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
虞世南写的蝉古诗的意思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
但也是托物言志 。
...
古诗婵全诗的意思 《蝉》年代: 唐 作者: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
【简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
带“莹”字的古诗有哪些?1.砧面莹,杵声齐 。
捣就征衣泪墨题 。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
——贺铸《杵声齐·砧面莹》2.鬓云松,红玉莹 。
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 。
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 。
露华清,人语静 。
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 。
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前冷 。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咏浴》3.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
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 。
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
——苏轼《诉衷情·琵琶女》4.风清月莹,天然标韵,自是闺房之秀 。
情多无那不能禁,常是为、而今时候 。
绿云低拢,红潮微上,画幕梅寒初透 。
一般偏更恼人深,时更把、眉儿轻皱 。
——李之仪《鹊桥仙》5.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
——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1. .砧面莹,杵声齐 。
捣就征衣泪墨题 。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
——贺铸《杵声齐·砧面莹》翻译:捣衣石的表面因年长日久的使用,早已光洁平滑,杵声协调、齐整 。
捣完制成衣服给丈夫寄去,可是在题写姓名、附就家信时却止不住涕泣连连 。
寄到玉门关已是万里之外了,可是戍守边关的人还在玉门关的西边 。
2.鬓云松,红玉莹 。
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 。
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 。
露华清,人语静 。
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 。
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前冷 。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咏浴》翻译:红玉:红色宝石,比喻女子红润之肌肤 。
晕入句:意谓微微泛起红润的肤色 。
露华:清冷的月光 。
唐杜牧《寝夜》:“露华惊敝褐,灯影挂尘冠 。
”青莺镜:《鸳鸟诗序》云即镜子 。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南朝梁范泰《鸾鸟诗序》云:宾王于峻祁之山,获一鸾鸟,饰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鸣 。
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 。
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
后以青鸾代指为镜 。
罗袜:此为描绘女子沐浴的情景 。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 罗袜,丝罗所制之袜 。
此处代指女人之足 。
凌波,比喻女子步履轻盈,行于水上 。
此处谓拨动所沐浴之水 。
3.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
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 。
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
——苏轼《诉衷情·琵琶女》翻译: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 。
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