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真古诗句( 五 )


为我一挥手 , 如听万壑松 。
客心洗流水 , 余响入霜钟 。
不觉碧山暮 , 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 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 。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 薰风初入弦 。
碧纱窗下水沉烟 , 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 , 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
“寒山几堵 , 风低削碎中原路 , 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 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 衬托了鹰的形象 。
六、顶真 。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 。
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 , 有旋律美 。
如“他、他、他 , 伤心辞汉主;我、我、我 , 携手上河梁 。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
返咸阳 , 过宫墙;过宫墙 , 绕回廊;绕回廊 , 近椒房;近椒房 , 月昏黄;月昏黄 , 夜生凉;夜生凉 , 泣寒蛩;泣寒蛩 , 绿纱窗;绿纱窗 , 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 ,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 ,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 , 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 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
七、双关 。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 ,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 , 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
如“夜久无眠秋气清 , 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凉满梧桐月 , 月在梧桐缺处明 。
”(朱淑真《秋夜》) , 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 , 既写天凉 , 又写心境的凄凉 。
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 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
八、通感 。
也叫移觉 , 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 。
如“凤吹声如隔彩霞 , 不知墙外是谁家 。
重门深锁无寻处 , 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 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 , 通过花的繁盛烂漫 , 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
古诗的描写方法中有一种描写方法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后一句的开头... 诗歌常用的有比偷、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对比、仿拟、排此、重复等约三四十种修辞方法 。
例如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中的两句一一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这两句是修辞中的对偶 , 其中又用到了夸张 , 将"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