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20篇( 九 )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提高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仅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
道德经读后感 九: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 。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经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确定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 。所以价值的确定也是变化的 。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 。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证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
道德经读后感 十: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仅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此刻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