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的篱笆墙倒了( 二 )


中产阶级们相信,努力和奋斗,是保障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头号因素 。李小琳说过了,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这是中产阶级们人生的座右铭 。月薪两万,更是隔绝生活中大多苦难的关键因素 。
当年的苦孩子们,靠努力和奋斗考上大学,来到一二线城市,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窘境,过上了体面人的生活 。
他们比谁都相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只要名牌学校毕业生加身,他们的孩子从此就有出路,这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便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他们比谁都迷信,努力和奋斗的意义 。他们靠着努力和奋斗,从低端人口爬到了中产阶级的位置 。
那么,他们的孩子,必定也能靠着努力和奋斗,从中产阶级爬升到上流社会 。八千的双语幼儿园、两万的美国夏令营、十万一平的学区房,都是必要的,都是通往上流社会、开启未来金光大道的入场券 。
拿稳了这张入场券,就是拿稳了阶级越迁的号码牌 。
中产阶级是惯于向低端人口挥洒爱心与同情的 。一面是哀其不幸,一面是怒其不争 。隔着阶层的篱笆墙,中产阶级们挥舞着手中的红酒杯,缓缓地向对面的低端人口们吐了口气:没办法,谁让你们不仅穷,还不肯努力呢?
篱笆墙的对面,日子自然不太好过 。篱笆墙的这边,靠着两三万的月薪,总还有些解决的办法:没有适合的子弟学校,难道不能去上私立小学吗?不向外地户口开放高考,难道不能出国上大学吗?买不起八百万一套的学区房,总还能带孩子环游个世界吧?
回头来写篇煽情的文章,开个公号,财源自然滚滚而来,不愁没有出路——堵上耳朵,蒙上眼睛,听着大悲咒,念起道德经,小日子还能过得美滋滋 。
颇似晋惠帝振聋发聩般的千古一答:何不食肉糜?
大兴西红门的一场大火,烧死了19个来京的低端人口 。中产们的内心自然是悲痛的,但其中也掺了些不屑一顾:哎,归根结底还是没钱 。谁让他们租不起市区内的两居室,也买不起海淀的学区房呢?
篱笆墙筑得越高,这份小确幸也似乎越稳 。可篱笆墙终究是篱笆建的,不是钢筋混凝土 。红黄蓝上去轻轻踹了一脚,便已分崩离析 。墙那头的洪水与烈焰,瞬间就飘到了眼前 。
所谓中产阶级与低端人口的隔离墙,不过薄薄的一层窗纱而已——没什么实质意义,多半是用来安慰自己的 。
学区房、兴趣班、985名校、双语幼儿园,并不能为中产阶级带来什么承诺与尊严 。能烧死低端人口的烈焰,跨过那道篱笆墙,不过时间问题而已 。
这熊熊烈火,岂是月薪两万就能够扑灭的 。正如贾谊所言,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