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村庄读后感锦集( 四 )


王选:我一直觉得文体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 即“怎么写” 。相比于“写什么” , 或许形式就是其次了 。另外 , 我们写某个对象 , 用何种文体 , 是由对象本身决定的 , 哪一种文体更适合 , 我们就选择哪一种 , 而不是我们决定了形式 , 再去找对象 。这是我的个人认识 。我好像经常遭遇这类问题 。
至于《最后一个村庄》这本书 , 文本架构是采用小说的写法 , 而情感则是散文化的 , 所采用的素材是非虚构的 。如果要定义的话 , 就叫跨文体 。反正这个词也不新鲜了 。我只是觉得这样写 , 更能表达我 , 更适合这本书 。写成以后 , 它是是而非 , 它模棱两可 , 甚至它难以界定 , 我觉得挺有意思 。
【最后一个村庄读后感锦集】向度文化:所以说 , 书里的麦村并不是真正的“麦村” , 而是你虚构出来的一个文学意义上的村庄 。村庄里的这几十户人家也是虚构出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 , 你的故乡“麦村”是怎样的一种现状呢?
王选:麦村 , 确实一个虚构的文学概念 。虽然它面积很小 , 仅有巴掌一般 , 但我想它有代表性 , 是万千村庄的缩影 。麦村的二三十户人 , 他们所生活的细节 , 存在文学化的虚构 , 但同样具有代表性 , 他们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故乡 , 我们的记忆 , 甚至就是我们本身 。
虽然麦村是文学概念 , 是我构建于纸上的故乡 , 但它和真实的故乡 , 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 所面临的困境和未来也是相同的 。也可以说 , 麦村就是我真实的故乡 。
向度文化:相较于你曾经书写过的南城根故事 , 麦村故事的叙事架构显得更复杂一些 。它的标题都来自每篇起首的歌谣 , 而这些歌谣涵盖了山歌 , 民歌 , 秦腔 , 儿歌以及社曲等 , 这样一来 , 不但丰富了文本内容 , 也提升了它的文本价值 , 更具有艺术的审美性 。可以谈谈你的创作思路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王选:民间产生的东西 , 如山歌、儿歌等 , 有无穷的魅力和价值 , 都是祖祖辈辈 , 用时光和生命反复打磨出来的 , 甚至有些在无形中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 。我曾说 , 我愿用我的几十万字换那百余个字 。
但现实是 , 随着时光流逝和社会变迁 , 好多民间歌谣随着老一代人的故去 , 而湮没于人世 , 再也没有了 , 让人极为可惜 。在《最后一个村庄》中 , 我试图用文字的形式 , 将其留存下去 。当然 , 我留下的仅是沧海一粟 , 还有很多很多 , 已无从寻觅了 。此外 , 我调用这些歌谣 , 也是还原故乡麦村的本来面貌 , 歌谣和炊烟一样 , 是故乡不可或缺的部分 , 你看到了这些歌谣 , 就看到了属于我故乡的心跳 。它不同于江南 , 不同于塞北 , 不同于高原 , 它是秦岭余脉处 , 群山皱褶中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