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于战线之外

决胜于战线之外
文章图片

我们分析战争胜负,往往着眼于战场态势、指挥员的运筹帷幄以及双方战斗人员的勇敢机智,却很少思考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千军万马也需要吃喝穿用,还需要弹药补给 。这些后勤方面的事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进程,中国古代兵法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 。下面我们就通过几场战争来领略后勤的重要性 。
1950年底,早在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之前,侵略朝鲜的“联合国军”指挥部在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布置防线时,就通过分析过往作战的情况发现:志愿军的攻势大都是进行7~10天就收尾了,而且进攻的距离也同其时间成比例,都以40公里或50公里为限 。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由此得出结论:“联合国军”越往后退,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就越弱,而一旦战线南移到三八线,其后勤补给能力就赶不上第一线,部队的进攻不得不停止两周以上 。
1950年12月31日夜晚,中国军队发起了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利用机械化优势迅速后撤到37度线 。1951年1月8日,中朝军队的新年攻势全部停业了 。
【决胜于战线之外】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是八天,第二次战役是八天,第三次战役还是八天,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答案只有一个:志愿军的攻势受到后勤补给的限制 。
由于“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使得志愿军的运输时断时续,甚至不得不靠人力、畜力,沿着崎岖的山道,肩扛背驮,驱赶着牛、马和毛驴,来一点点运送极为有限的粮食和弹药,而在紧张的进攻战斗中,弹药、粮食几乎完全靠作战士兵自身携带,一旦粮食、弹药消耗完毕,而补给又不及时,那么进攻随时都会停止 。这就是志愿军攻击态势只能保持一个星期左右的原因 。
1964年11月14日,印军开始对中方发动进攻,随即遭到中国精锐54军的强烈反击,16日,印军被穿插切割,印军11旅被歼灭,中国军队开始正式反攻 。至20日凌晨,又歼灭印军62旅、65旅、48旅,4天时间中国军队歼灭了印军4个旅 。
至此,中国军东线部队已经下到喜马拉雅山南部,前锋直指印度边疆重镇伊斯普尔;西线部队已经突出喀喇昆仑山,前锋逼近印度河上游重镇楚苏勒,距离印度首都只有300公里,印度已经无险可守 。
当11月20日中午,印军溃败的消息传到印度首都新德里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向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美国立刻下令航母舰队开赴印度 。印度好像即将亡国 。
就在这个时候,中方突然宣布停火并后撤,撤至数年前的实际控制线,令印度人乃至全世界都大吃一惊 。此时,印度政府已经陷于混乱,尼赫鲁居然不是从外交途径获得中国撤军的消息,而是从飞机场买来的报纸中得知的 。最后,经我驻印度使馆大使证实后,仍然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