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腾之梦读后感1000字( 三 )


《哈尔腾之梦》读后感(三):《哈尔腾之梦》序
青草在天边欣欣生长
黄恩鹏
文学写作的目的,是运用语言来讲述个人与所在世界的联系 。亲在或此在,都是个人的经历的事件记忆 。吴莉的《哈尔腾之梦》,描述了她到哈尔腾的“种草”经历 。有草的地方,就有纯净;有草的地方,就有生灵存在 。因此,她被她的丈夫“骗”到了哈尔腾,与种草队员一起种草 。也因此,她将这个经历,以“碎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虽然琐碎,却串成了一个整体的连续故事 。非虚构的文学,在我看来,应有非常态的现实事件,方能悟其妙处 。比如《沙乡年鉴》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就曾以绝妙文笔,描述了那个时期的自然景象,记叙了人类与自然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叙述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情趣 。作为“生态中心论”者,他强调土地的优劣,与人的伦理道德相关,与工业革命的资本扩张破坏相关,与人的价值观取向相关 。利奥波德通过他思考,道出了“土地的伦理即是人类的伦理”这一重要思考 。土地伦理包含土壤、水、植物、动物以及大地上存在的一切 。土地伦理观,就是让人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暗含平等与尊敬,把土地当成伙伴 。利奥波德以及约翰?缪尔、巴勒斯、爱默生、梭罗等“生态中心主义”坚持者,把大地看成了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亦即自然与人类之命运共同体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离不开自然,都离不开花草树木、江河湖溪的滋育 。也因为,只有自然生态,才是人类的最佳伙伴;只有自然生态,人类才生活的美好 。基于此,吴莉对于生命大地的人性化写作,就有了一种非凡的意义了 。土地的生态功能,是与人类的道德分不开的 。所有的生命都有尊严 。狼、盘羊、狐子、狗熊、能掀翻帐篷的大风、尘土飞扬的原野、无处不在的神灵、与大雪相伴的时光、寻隙而生的草等等,都写得灵动 。不同的经验,不一样的故事 。有位作家说,当你远离你熟悉的地方,来到某个陌生之地,立即就会让你的思考变得清晰起来 。叙事的平实,不夸张,理性的冷静,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 。哈尔腾之梦,一个细节接一个细节,如同章回小说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醒豁的小标题,极富趣味性 。有时诙谐,有时风趣 。语言的灵捷与故事的疏密,比那些不切实际的连篇累牍的大段情境描写更具魅惑 。也就是说,吴莉擅长“捞干货”,写“种草人”的生活,以小故事链结大故事,哪怕一些被人忽略的富于人性化的小事件,也被她写得有滋有味儿 。比如:“开工第一天下起小雨”“高原上的流浪汉”“打电话的地方要八十多公里”“月要圆了”“雪虎留下了炭豹”“转场的羊群回来了”“又一辆车陷进了河里”“黄羊和青羊一跑就到家了”“河坝里有个小帐篷”“风和光阴叫板”等等 。观察与叙述,细致、精到 。比如:雪虎与炭豹争食、被鹰追出好几里地、一只鸟努力在风中站稳了觅食、在只有石头没有土的河坝种草、吃面条胀肚子吃凉米饭却不胀肚子的伙伴、在汤里捞不到羊肉、阿克塞街头老人弹唱情歌、自编的划拳顺口溜、如同莲花般的石头、为防车胎被扎漏到荒滩拾铁、飘雪如莲的哈尔腾山脉、杀了五只羊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漫天大风卷动飞砂走石仍坚毅活着的草,等等 。人如草一样生存,草如同神衹生活在人的周围 。所有自然物象,泛灵活脱 。作家赋予草以态度和性格 。种草,也是对人性本质的检验,更是对自然生命灵魂的朝圣 。作家叙写草木不是资料介绍,而是赋予人性的温热、活脱脱的“本草圣经”—— “在我们帐篷周围生长的主要还是苜蓿、蒿子、马莲、沙柴、冰草、穗穗草等六种 。这两天苜蓿已经枯败得不像样子了,霜说来就来,它萧杀了季节里花朵的招摇 。蒿子还在努力地绿着,但显然底气不足 。马莲黄得彻底,像一堆堆金发女郎,干净又灵动 。沙柴和冰草都红了,它们和饱满的秋天对话 。只有穗穗草最多最广,一簇一簇围成家园,一根一根团团而坐,一年好像一生,等长够了就开始发黄,由黄再变成纸灰,直至干枯下落 。那是成功一生的完美结束,接下来只等羊群的介入,让自己得到涅槃,成为行走的语言 。”“哈尔腾草原上的牧草主要是穗穗草 。穗穗草又被牧人叫做烫发头,生长的时候像针一样直立向上,秋天一到,它们就蜷缩起来,然后一堆一堆落在地上,等羊来了吃 。其次是马莲,也是一丛一丛地长,像细叶韭菜 。马莲绿的时候羊吃不动,干了羊才吃它,营养极好 。”“牧羊人说的蒿子和苜蓿比沙柴多,灰色的叶子纵向生长,它们直不起腰来,是因为它们长不起身,故而无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