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腾之梦读后感1000字( 四 )


吴莉有丰富的诗歌写作经验,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作 。也因此,她将中国古典诗歌写作中的“移情”以及“物化”审美等融入到了非虚构叙事文本中,别具品格,相得益彰 。“泛灵论”(物活论)之审美创作理念,始终贯彻在她的文本之中 。吴莉的写作,让荒蛮的“哈尔腾”草原所有的自然物象,鲜润地崛立起来、泛活起来 。她让每一个物件,都充满了大小不一的空间活动 。这些空间性的叙述方式,有着模糊的时间向度——文本不写哪年哪月哪天,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 。文本永远都是新奇的现实或者鲜活的过去 。恍若天长地久,恍若鸿蒙初开,恍若刚刚开始,恍若如初相识 。文本体现的是民间叙事,其所凸显的是来自各方面立体的、多元的、复调的声音 。真正的意图,是通过声音和形象,将诸多角色道出 。但是,无论是陪伴着的狗、还是种植的草,都有人的特质,动物和植物,都有心思和情绪 。作家的把握是精准的 。人与动植物的世界,是无所猜忌的世界 。吴莉的非虚构文本,也同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情境叙述上,而是内在蕴含精神价值理念和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思考 。或可以看作是一部“荒野”笔记 。迁思妙想,比比皆是 。若按吴莉的创作时间来看,谁能想到,她文笔的老到、熟练与结构的巧妙以及赋予文本的诗意,如此精彩绝伦!或许与她天性聪慧分不开 。因此对于她来说,朴素的语言,对文本的才气倾注,可以弥补现代文本某些学习西方的超前写法 。还有就是,个人生活与现实存在没有脱节 。现实有童话般的戏剧性 。总体是现实的 。如同马尔克斯不承认其作品是魔幻的而是现实的一样 。阿尔腾是一个秘境 。吴莉50天种草是一次秘境之旅 。她借草木本性喻写人之本性 。借阿尔腾的神秘揭开自然生命的神性 。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有效提纯,独到发现 。是一部难得的文学性强、叙写中国西部人与自然相融相契、唯美的非虚构文本 。是为序 。2020-9-20作于渤海湾蓝石磝庄园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研究员)
《哈尔腾之梦》读后感(四):《哈尔腾之梦》书评
哈尔腾草原的诗意记录
—读吴莉的非虚构散文集《哈尔腾之梦》 文/海拔3500米 吴莉的散文集《哈尔腾之梦》我想将其定义为非虚构作品,这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比较 流行的一个话题 。什么是非虚构写作,通俗一些说可理解为:用小说的技法来写真实的故事 。如果复杂并专业一些也可以这样说:“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和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 。如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我的二本学生》,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散文 。《人民文学》《百花洲》等大型文学期刊也开辟了非虚构栏目发表非虚构作品 。如果再向前面追溯一下,我觉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夏衍的《包身工》应该也属于非常虚构作品 。吴莉的散文集《哈尔腾之梦》写了她在2019年8月至10月在位于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哈尔腾草原带领民工种草的50天工作生活记录和内心感觉,有对日常工作生活的记录和感悟,有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和思考,有对大自然的谴责和敬畏,天马行空,每天做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就记录什么,没有刻意去提炼和修饰,没有有意去挖掘和整理 。一口气读完《哈尔腾之梦》,给我的感觉是感动、悲悯、激情和祝福 。感动 。一个女人,领着一群民工,在近乎无人区,并且有生命危险的哈尔腾飞来种草就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在一个没有电、没有通讯信号的地方,依靠着发电机突突突的发电声来取暖、给笔记本电脑充电来记录每天单调的工作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草原的无声和辽阔,我相信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 。人是一个群居动物,有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能待个三五天人很多,能待下来工作并能坚持写下所经历的人没有多少,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内心的强大 。还有在草原坚守的打工人,来自天祝的牧羊人、建设乡的乡长 。这些都 是普通的人物,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忍受、所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