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画中的自由

藏在画中的自由
文章图片

元代,不仅对戏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绘画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
【藏在画中的自由】我先不做理论概括,因为只需举出那幅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特殊的《富春山居图》,就能约略说明 。
1650年,江苏宜兴的一所吴姓大宅里发生了一次“焚画事件” 。一位临死的老人太喜欢他所藏的《富春山居图》了,居然想以焚烧的方式让它伴随自己升天 。幸好一个后辈从火堆里把画抢了出来,但画已被烧成了两段 。
这两段,现在分别被收藏在台北和杭州 。这幅画,创作于元代,作者是黄公望 。
其实,《富春山居图》在遭遇这场大难和大幸之前,已经很有经历了 。我要不避啰唆地讲一讲,因为这种啰唆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哲理 。
明代成化年间,画家沈周曾经收藏它,后遗失,流入市场,被一位樊姓收藏家购得 。1570年,它到了无锡谈恩重手里;1596年,它又被书画家董其昌收藏 。在转来转去的两三百年间,它大体漫游在江苏南部地区,离这幅画作者的出生地和创作地不远 。但是在被焚烧又被救下之后,它的流转空间猛然扩大,两段画卷就开始绕大圈子了 。
两段画卷,一长一短,后长前短 。长的后半段,在清代康熙年间曾被尚书王鸿绪收藏,到了乾隆年间,一度落入收藏家安仪周之手,后来在乾隆十一年,也就是1746年,被一位姓傅的先生送入清宫 。但是在这之前,已经有一幅同名的画作进宫了,乾隆皇帝还在上面题过词,因此,就认定后来的这幅是赝品 。
直到嘉庆年间,鉴定家胡敬等人才开始鉴别真伪 。因此,乾隆皇帝至死都不知道自己上当了,让赝品堂而皇之地被悉心收藏着,而真迹在一个拥挤的库房里暗自冷笑 。
至于那前面小半段的经历,也很凄楚 。它一度被埋没在一堆老画的册页中,后被慧眼识别,却又被移藏得不见天日,终于有幸落到了画家吴湖帆手中 。浙江省博物馆最终得以收藏,是时任馆长的书法家沙孟海在20世纪50年代诚请吴湖帆转让的 。
我认识吴湖帆晚年的弟子李先生,他生前曾向我讲述了一段往事 。那天,吴湖帆正在上海南京西路上的南京理发店理发,有一位古董商人寻迹而来,神秘兮兮地向他展示一件东西 。才展开几寸,吴湖帆立即从理发椅上跳起身来,拉着古董商赶往他在嵩山路的家中取钱 。吴湖帆没见过《富春山居图》,但一眼扫及片段笔墨,便知道这就是那另一段 。
从明清直到现代,凡是与《富春山居图》有关的人,都有点儿疯疯癫癫 。
正是这种疯疯癫癫,使作品濒临毁灭,又使作品得以保存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我把一幅画的收藏过程讲得如此具体的用心了 。我是想用一个范例证明,中国文化最精致的部分,就是这样延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