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画中的自由( 三 )


我想,只有真正懂艺术的人才知道他要干什么 。很可惜,他身边缺少这样的人 。
晚年他回到老家常熟居住,乡亲们记住了他奇怪的生活方式 。例如,每逢有月亮的夜晚,他要打一瓦瓶酒,坐在桥上,看着对面的青山一口口喝 。喝完,就把瓦瓶丢在桥下的水中 。时间一长,日积月累,桥下几乎满是酒瓶 。
更有趣的情景是,他曾在一个月夜,乘一只小船从西城门出发,顺着山麓来到湖边 。他的小船后面系着一根绳子,绳子上挂一瓶酒,拖在水里跟着船走 。船走了一大圈,到了齐女墓附近,他想喝酒了,便牵绳取瓶 。没想到绳子已断,酒瓶已失,他就拍手大笑 。周围的乡亲不知这月夜山麓何来这么响亮的笑声,都以为是神仙降临 。
为什么要把酒瓶拖在船后面?是为了冷却,还是为了让酒的口感在运动状态中得到提升,就像西方调酒师甩弄酒瓶那样?夜、月、船、水、酒、笑,一切都发生在齐女墓附近 。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坟茔?齐女是谁?现在还有遗迹吗?
黄公望就这样活了很久 。他是85岁去世的,据记述,在去世前他看上去还很年轻 。对于他的死,有一个很神奇的传说 。明代书画家李日华的《紫桃轩杂缀》中有记:
一日于武林虎跑,方同数客立石上,忽四山云雾拥溢郁勃,片时竟不见子久,以为仙去 。
难道他就是这样结束生命的?我想也有可能 。老人想与客人开一个玩笑,便借着浓雾离开了 。他到底是怎么离世的,大家其实并不知道 。
黄公望不必让大家知道他是怎么离世的,因为他已经把自己转换成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形式——《富春山居图》 。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他的大致生平,也就更能读懂这幅画了 。
人间的一切都洗净了,只剩下自然山水 。自然山水的险峻、奇峭、繁叠也都洗净了,只剩下平顺、寻常、简洁 。但是,对于这么干净的自然山水,他也不尚写实,而是开掘笔墨本身的独立功能,也就是收纳和消解了各种模拟物象的具体手法,如皴、擦、点、染,只让笔墨自足自为、无所不能 。
正是在黄公望手上,山水画成了文人画的代表,并引领了文人画,结果又引领了整个画坛 。他没有任何要成为里程碑的企图,却成了真正的里程碑 。
(照夜白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文化课》一书,李晓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