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画中的自由( 二 )


那是几处命悬一线的暗道,那是一些人迹罕至的险路,那是一番不计输赢的押注,那是一副不可理喻的热肠,那是一派心在天国的醉态,那是一种嗜美如命的痴狂 。
当然,并不是一切优秀作品都能引发延续数百年的痴狂 。那么,《富春山居图》为什么有这般魔力?
这件事说来话长,牵涉顶级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神秘力量 。这个问题,当然就更重要了 。
大家似乎有一种共识,认为艺术杰作的出现必须有一些良好的客观条件,例如经济的保障、官方的支持、社团的组建、典仪的热闹、社会的重视、民众的关注等 。宋代设立宫廷画院,称为“翰林图画院”,在宋徽宗赵佶的支持下不断完善 。不少民间画家被遴选为御用画师,从社会地位到创作生态,都受到充分的照顾 。宫廷画院里也出现过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是很奇怪,少有一幅能够像《富春山居图》那样引起人们的痴狂 。
宋朝灭亡之后,宫廷画院当然也不存在了 。南方的汉族画家被贬斥到社会的最底层,比之于前朝的御用画师,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但是,正是在远离官方、远离财富、远离地位、远离人群、远离关注的困境中,《富春山居图》出现了 。
它一出现,人们就立即明白,宋朝宫廷画院所提供的一切优渥条件,大多是艺术创作的障碍 。
其实,这个教训岂止于宋代 。上上下下在呼唤的,包括艺术家们自己在呼唤的,往往是创作的反面力量 。
诚然,宫廷画院的作品是典雅的、富贵的、严整的、豪华的、细腻的,什么都有了,只缺少“一点点”别的什么 。别的什么呢?那就是,缺少了独立的自我,缺少了生命的私语,缺少了生态的纯净,缺少了精神的舒展,缺少了笔墨的洒脱 。《富春山居图》正是有了这“一点点”,才产生了魔力 。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引出这幅画的作者黄公望了 。
黄公望是一个籍贯不清、姓氏不明、职场平庸,又入狱多年的人 。出狱之后,他也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卖卜为生,过着草野平民的日子 。中國传统文化界对于一个艺术家的习惯性描述,例如“家学渊源”“少年得志”“风华惊世”“仕途受嫉”“时来运转”之类,与他基本无关 。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黄公望:
身有百世之忧,家无担石之乐 。盖其侠似燕赵剑客,其达似晋宋酒徒 。至于风雨塞门,呻吟盘礴,欲援笔而著书,又将为齐鲁之学,此岂寻常画史也哉 。
忧思、侠气、博学、贫困、好酒 。在当时能看到他的人们眼中,这个贫困的酒徒似乎还有点儿疯癫 。
有人说他喜欢整天坐在荒山乱石的树竹丛中,那意态,像是刚来或即走,但他明明安坐着,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有时,他又会到海边看狂浪,即使风雨大作,浑身湿透,也毫不在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