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遗恨

崇祯的遗恨
文章图片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是当代互联网对明朝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国运的一个总体评价,相对于清末统治阶层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和集团利益,从而作出的种种“卖国”行径,明朝的这种骨气显然更讨人喜欢 。
但是作为一个最容易被涂抹的事物,历史从来只给你看最好的一面 。明朝自成祖迁都北京以来,两次遭受灭国之灾,誓死不南迁,第一次扛住了,第二次却落得身死国灭,看似毫不相关,却紧紧联系 。那为何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为了保存实力都愿意南迁,这招唯独在明朝行不通呢?这正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明朝南迁之谜 。
明朝的第一次亡国危机出现在公元1449年,该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四路大军南下侵扰,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大军亲征,却不想一战即败,不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位大臣战死,甚至连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活捉,史称“土木堡之变”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到了八月,也先裹挟朱祁镇等一干俘虏,率领瓦剌大军再度向北京逼近,明面上说是要送明英宗回国,而实际上则是趁机攻取北京 。
【崇祯的遗恨】“土木堡之变”以及瓦剌大军再次南下的消息传入京城,举朝哗然,明朝人自成祖“五征漠北”后,这是第一次体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恐惧,也是第一次觉得“天真的要塌了” 。京城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南逃,有带着全家老小的,也有带着巨额财富的 。
当然了,虽然大家都知道京城可能保不住了,却从没有人会认为明朝会灭亡 。毕竟此时整个黄河以南大片土地都还牢牢掌控在朱明皇室手中,在长江以南,更是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加上南京一直都是明朝中枢的留都,所以此时翰林院侍讲徐珵结合天象,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兵刃,再图山河,并得到部分大臣的支持 。
但是很显然,自古懦夫都是要遭到世人谴责的,虽然太祖、成祖给自己的后代留了一个避难的“留都”,可此时明朝士大夫以程朱理学为主的新儒學理念深入,他们从小就被教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新任兵部尚书于谦更是怒斥:“言南迁者,可斩也!”
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陈偱等六部重臣随即附和,其中更得保守派孙太后支持,其余大臣哪还敢再多说,只能固守北京,迎接这辈子最大的一次“豪赌” 。
当然,答案我们都知道,最后是有惊无险,明朝赌赢了,瓦剌大败,也先不得不遣派使者进贡议和,并归还明英宗朱祁镇,史称“京师防卫战” 。
“京师防卫战”把主战派代表于谦推向了荣誉和历史道德的制高点,战后形成的“于党”更是对其马首是瞻,甚至朝廷所有官员的升迁都由于谦决断,反之如徐珵等建议南迁的官员则被内廷讪笑,升迁无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