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观相合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

与三观相合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
文章图片

真正的朋友,不是曲意逢迎,不是假意附和,而是以心相交,三观一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作家卢思浩曾说:“三观不同,一句话都嫌多 。”
所谓三观,是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
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态度 。
三观是否一致,决定了我们到底能携手走多远 。
三观不合,不必将就
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 。”
同样,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样的三观 。
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
你说大海很美,他说大海淹死过很多人;
你说生活需要仪式感,他说那是瞎折腾;
你说每天都要做一个精致女孩,他说不修边幅才是真性情……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会与你唱反调 。
你喜欢的,他不喜欢;你讨厌的,他却中意 。
面对这样的人,如果你非要勉强、鸡同鸭讲,最终就会自讨没趣,甚至互相伤害 。
《世说新语》里,记载过管宁和华歆的故事 。
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金子,管宁视而不见,专心工作,华歆却拿起来,认真把玩 。
又有一次,两人坐在一张席上读书 。
有豪车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看热闹 。
等他回来,管宁已经把席子割开,对华歆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
两人看似因为小事而绝交,实际上是因为三观不同,才渐行渐远 。
在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观点,说不上谁对谁错 。
但既然彼此看不惯,就没必要非得凑合 。
张嘉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写道:“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粹不及防 。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
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没必要强融到一起;没有共同语言和志趣的人,也不是非得成为好朋友 。
大数据早就告诉过我们,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大约会遇上8263563人 。
其中,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会变得熟悉的是3619人,而可能亲近的,只剩下275人,最终能成为知己的,不过2、3人 。
三观不同,注定走不远;圈子不同,终究要陌路 。
既然如此,何不好聚好散,把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最重要的人?
三观相合,才能久处不厌
《增广贤文》中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真正三观相合的人,何必千言万语,只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彼此心领神会、心意相通 。
高晓松和朴树的友情,就是三观相合、灵魂相契 。
早年,高晓松生活拮据,就发短信找好友朴树借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