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话改革( 二 )


在吃饱的同时人们更关注的是吃好、吃得健康 。于是,过去作为充饥的粗粮、野菜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时下酒楼、宾馆招待食客的“美味佳肴” 。健康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也应运而生,大行其道 。至于酒水,更是琳琅满目,什么白酒、啤酒、保健酒,什么干红、香槟、白兰地,什么国酒、洋酒、起泡酒,什么果汁、可乐、咖啡、茶饮品,让人眼花欲醉 。还有与酒“不分家”且“有害健康的”并为国库创收最多的烟的名目,较之其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价格之高令人咂舌,其包装之精美、印制之考究,堪比“国家名片”邮票 。它虽不属于食品之列,但毕竟被瘾君子们乐此不疲地“吞云吐雾”,而且国家还有个烟草专卖局对其专控,故而提此一笔 。
解决了吃的问题,国人对于穿着则更讲究了 。俗话说得好:“人是衣服马是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曾被苏联老大哥讥讽为“俩人穿一条裤子”的年代,人们对穿着的要求只能是蔽体而已;试想一个食不果腹、吃上顿没下顿的人,哪来的心思用在穿上呢 。
从“抗美援朝”、“备战备荒”和“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对于穿衣带帽的印象可以说是相当深刻的 。那时的服装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单调统一 。除了灰白,就是蓝绿,至于样式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列宁服、中山装、围脖和纱巾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流行时尚 。此外,衣裤上的补丁也是那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时代特有的烙印 。那时的人们,对于“国防绿”的仰慕是如今崇尚“皮尔?卡丹”等名牌的“80后”们难以想象的 。作为60年代出生的我来说,回想儿时的第一次穿军装、戴军帽(均是父亲穿戴过的军装改的)、手握红缨枪的情景,恍然如昨,那个庄严劲、骄傲劲就甭提了 。遗憾的是父亲的军功章和军腰带在同小伙伴们“玩冲锋”时给弄丢了 。害得我好几天寝食不安 。至今回想起来,仍感遗憾 。
如今则不同了 。当你走在大街上,服装店是一个挨着一个,比肩竞夺人们的眼球 。人们的穿着更是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争奇斗艳 。有西服、唐装、休闲装,有T恤、迷彩、运动装,有风衣、皮衣、羽绒服,有短裤、长衫、连衣裙,有夹克、牛仔、美体衣,等等,应有尽有 。一条大街就像一个流动的T台,又像一个飘动的风景线,可谓“乱花飞渐迷人眼”之感,处处展示着人们追求个性时尚的风情,时时体现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自由、开放与包容 。偶尔看见穿着补丁的年轻人,你大可不必和老一辈相提并论,过去的“补丁”意味着贫穷与朴素,而今的“补丁”则代表了一种时尚 。正可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大可不必“以貌取人” 。但如今却演变出了“以‘领’取人”情形 。在职场,人们已习惯了用“领子”的颜色来划分不同的人群,诠释着职业的新概念,于是,金领、白领、粉领、灰领、蓝领等代表不同的阶层,在职场各领风骚 。总之,过去那种家里屋外一身衣的历史已变成了久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