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的说课稿怎么写?( 四 )


3.追问,挖掘思考的深度
追问指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有助于使思考深入的提问,不是“还有补充吗”、“还有其他理解吗”的泛泛而问 。
比如,曾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君子作为“仁者”的一面时,曾老师追问道:孔子是否排斥了一切的富贵?一经追问,学生的思考便深入了 。其实孔子排斥的是不合道义的富贵,而非一切富贵 。曾老师恰当地引用了孔子自己说过的话“富贵而可求,虽为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来佐证这个观点,如此,学生便贴近了孔子的原意,进而还原了孔子的形象 。
还比如,在探究“知者不惑”时,曾老师的追问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对4.16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一个深入理解,曾老师追问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那么小人是否也是“不惑”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理解“知者”何以“不惑”的关键,“不惑”不是说智者没有碰到迷惑的问题,而是说当智者碰到迷惑时,懂得取舍,故而不惑 。
引导,让学生思考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教学任务 。
二、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好的教学表现来自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独到处理 。
这本教材中所有课文都是取《论语》中主题相近的章节拼凑而成的,《教学指导意见》说《论语》的学习有三个维度——文字、、文化,又认为这里的“”只能算是“古代格式的萌芽”,而建议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字、文化上 。于是我们的教学往往也呈现出“散乱无章”的态势 。曾老师的可贵处在于,将这缺少紧密联系的14章连缀成文,线穿珠连,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重构了,赋予它“”的意义 。
曾老师将本文作了这样的内容梳理:开首两章阐述了“君子”的内涵——质和文,道、德、仁、义(义以为质)四者为质,艺(游于艺)、礼、孙、信四者乃文 。中间十章展现了“君子”的三种形象、三个侧面——仁者、智者、勇者,也可以简说成君子“三达德”,当然,这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交错的 。曾老师在小结时做的这番梳理,体现了她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章讲了“质”与“文”的关系,里德为质,外表为文,文质兼备、表里如一方为君子 。——这是一次艰难而了不起的创造,可谓“斐然成章”了 。
【君子之风的说课稿怎么写?】有了这样的整体理解,对教材进行独到处理便有了张本 。曾老师从本文找出了一句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话: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并将对这三者的探究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花了将近30分钟的时间 。这样,曾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对孔子“君子观”的理解 。——可谓“知其所以裁”也 。
如果把教学表现当作“文”,那么教学内容大概可以是“质”了,课堂教学如做君子一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老师的课可谓文质兼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