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边塞诗( 三 )


“盛唐气象”的内核应当是一种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人性自觉与人格独立是一种青春、浪漫、飘逸、开朗、清丽、率真、雄阔、远大、浑厚、沉郁、慷慨、豪迈的美学境界是一种舍小我为大我、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是一种用心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蔑视传统、挑战权威、不拘俗态、敢破敢立的创新精神和理想主义是一种高昂的英雄主义(盛唐诗人个性任侠尚武、勇于牺牲风行书剑从军、建功边关)是一种充盈着强大生命力的自信高放、傲睨、佣傥之气 。它们不仅仅是“盛唐气象”之魂同时也是唐诗之魂、唐代礼貌之魂是一种与时共进、放飞青春的时代精神是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对当时社会所作出的一份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

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份子取得功名的一条重要途径 。边塞军旅的豪情生活边塞雄奇壮伟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往不世功业的盛唐知识份子的感情共鸣 。不管是否能够在边塞中立功是否能够得遂初愿他们始终热烈地向往着、追求着并沉醉于一半为理想所浸透—半为现实雄奇豪壮情调所笼罩的边塞生活这就极为自然地留下了那些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歌吟 。吟唱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王昌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西安人生活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国力强盛的盛唐“这是一个开扩的时代一个外向的时代……这是一个富有献身精神的时代充满英雄主义的时代” 。正因身处这样的时代诗人虽然屡遭贬抑但却毫无悲观幽怨之情 。他来往于经济发达的中原、东南地区也曾去过当时的荒僻之地:岭南、湘西 。之后又满怀豪情地远赴西北边地:萧关、临洮写下了不少富有特色、充满“盛唐之音”的边塞诗尤以七绝边塞诗最为著名 。明王世贞誉其“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 。故而能够说王昌龄的诗歌成为盛唐之音的先导启开了盛唐气象的序幕 。盛唐造就了王昌龄更造就了王昌龄享有盛誉的七绝边塞诗 。王昌龄边塞诗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出塞》两组组诗 。其边塞诗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盛唐之时“写边塞说戎旅成了一代之风”体现了唐人“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对异域文化之向往汲取一切新鲜事物的胆量魄力”“这开放性的文化氛围正是唐代边塞诗那充满异域风情的热烈歌唱得以超多产生的情感、心理基础” 。王昌龄的边塞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丹纳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
俗” 。透过王昌龄的边塞诗我们能够看到“盛唐气象” 。反映到诗歌中首先便是精神昂扬高度自信关心政治热衷功业即便写“愁”也被奔放、奋发的气氛冲淡了 。其次是雄厚浑成的艺术境界严羽“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便为最妙的诠释即便写“悲”也是“悲壮” 。王昌龄在边塞诗中燃起宁边安民的理想之火表达愿为国家安边宁民、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以及盛唐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的用心进取精神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昌龄《从军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等等都从不一样方面表达了王昌龄意欲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 。这种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一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构筑了边塞独有的自然景物和气象在描摹边塞的艰苦和残酷的同时以时代的职责抒发着达观、自信和悲壮的感怀 。《出塞》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虽然用的是象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敌人不灭战斗不止的精神却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