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边塞诗( 四 )


全一样的 。这充满热情、自信的诗篇“无疑是唐代国力强盛与疆土意识强化的产物是举国上下全民族关怀祖国统一和兴旺的心理情感的反映” 。即使抒写“边愁”也是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的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激扬慷慨毫无中晚唐边塞诗的伤感衰飒气 。
王昌龄的边塞诗还体现了“盛唐气象”的“雄厚浑成” 。如《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此诗一二句写唐军开赴前线时从青海、祁连、长城直到玉门关漫长的国界线上已是狼烟四起乌云弥漫强敌压境大战在即 。后两句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表达了边防战士誓死保家卫国、不败敌兵、绝不罢休的决心 。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悲壮意蕴丰富振奋人心 。篇章结构上承接自然全无造作 。整首诗作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决无低沉伤感 。诗末两句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艰苦的基础上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的誓言 。盛唐时代的恢宏阔大的绝世气度最终塑造了王昌龄边塞诗“手挥利刃以御外敌”的雄浑气魄 。王昌龄边塞诗即自觉不自觉地染有浓重的时代特色 。具体论述其特色者廖立先生在《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中的一段文字最为中肯:“王昌龄边塞诗不乏悲壮之作但他的基本格调是壮丽的 。王昌龄应对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塞讴歌着城头的铁鼓匣里带血的金刀追忆起十年苦战边侮尘雪这是悲壮的格调 。但王诗节调轻快色彩缤纷悲壮中又有绚丽王诗或登高而临海风黄昏中聆羌笛而起乡思;或战罢日暮掩埋战骨云沙飞
扬榆叶疏黄;或青海雪山黄沙金甲大漠日昏红旗半卷这是一种清俊飘逸之美风格壮丽色调明丽 。”而这壮而不凄明而不涩正是“盛唐气象”在王昌龄边塞诗中的体现也正是其诗能“感动激发人意”的根本原因 。王昌龄诗中表达的乐观豁达却成为唐音中稀有的珍品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浓墨重彩和烈火般热烈的激情使其边塞诗成为“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的好诗 。
【王昌龄的边塞诗】国威的浩荡文化的繁荣所生发的恢宏气势和阔大胸襟充斥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简短有力的诗行中流动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济世之心和报国宏愿 。王昌龄边塞诗洋溢的正是盛唐气象其精神实质与之后李(白)、杜(甫)、王(维)、高(岑)、岑(参)诗中所表现的资料实无二致 。由此可见“盛唐气象”是时代的产物 。盛唐诗人们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他们那个时代尽管并非事事如意但总的来说国家、社会和知识分子个人前途都充满期望 。王昌龄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特征和成就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种种条件 。时至中晚唐诗人们能够学到前人的创作技巧甚至有所发展但他们无法复制盛唐时代的客观环境和氛围 。盛唐诗作中这种“无法复制”的东西即为“盛唐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