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蝌蚪找妈妈语文教案如何写?( 八 )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找妈妈 → 鲤鱼 →
乌龟 → 大青蛙 → 捉害虫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 。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 。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 。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
(2)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 。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 。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
(2)说内容 。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 。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 。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 。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 。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 。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 。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