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11)


(3)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我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
为了了解分组情况,我曾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 。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其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或兴趣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 。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 。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 。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
实践表明,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 。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 。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 。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二个问题:⑴怎样判断同类项?⑵怎样合并同类项?然后,让学生观察几个单项式,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学生在探索中,进行观察、对比、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概括出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形成和完善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方法,突出了数学教学的问题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