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反思怎么写?(13)


在《窦娥冤》的教学设计中 , 我始终围绕着学生对四个典故理解的语感图式 , 设置了由简到繁 , 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 , 将典故学习分解为“复述四个典故的具体内容──解析四个典故的相似之处──探求四个典故的时空跨越──领悟四个典故的文本作用──回顾古典诗词的典故运用”等五个步骤进行 , 并且以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为教学形式 , 让学生完成复述了解典故到探求领悟典故再到回顾使用典故的语感的层次递进 。实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 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 “注重合作学习 ,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 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等教学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第九页)
面对教材 , 面对课文 , 成熟而清醒的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 必须对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位” 。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作品必然同时具备许多教学价值 。“文学作品 , 即便是一首短诗 , 也有近乎无穷的含蕴 , 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均开发为课程内容 。能成为现实内容的 , 只能是某些角度的观照”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像《窦娥冤》这样一篇经典文学作品 , 其潜在的教学内容是无限的 。可是面对这些潜在的东西 , 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 而是应该切实抓住属于语文的东西 , 凸现和挖掘语文课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