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反思怎么写?(12)


第二 , 关于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 高中学生知之甚少或者不甚熟悉 。中国古代戏曲里面的人物名称具有明显的时代口语特点 , 如果没有掌握相关的古代戏曲常识 , 是无法准确把握其人物角色变换的 。同时唱词的唱曲人也是变化的 , 学生有时甚至弄不清楚哪些曲词是由哪个人物角色来演唱的 。特别是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人物角色名称以及戏曲样式区别较大 , 高中生若没有把握这一方面的戏曲常识 , 是较难实现阅读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的心理转变 。当然 , 戏曲所传递出来的故事也是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的 。但是戏曲其情感思想可把握 , 而其戏曲艺术形式及唱词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却是难以驾驭与把握的 。只有深入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 , 才能领悟其艺术魅力及深刻韵味 。从总体上说 , 中国古代戏曲远不及中国古代小说、散文、诗歌那样容易为高中生阅读接受 。
第三 , 高中生在接触中国古代戏曲时 , 除了因语言特征及戏曲样式难以接受所形成的畏难情绪外 , 还有着极强烈的功利目的情绪 。不少高中生认为高考又不考查中国古代戏曲鉴赏 , 只是考查中国古代诗词及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的理解与鉴赏 。因此对已较难阅读的中国古代戏曲就更不感兴趣了 。
针对《窦娥冤》的文体特点及高中生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 在设计《窦娥冤》的课堂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重难点时 , 我抓住文章的“单元要求”指出 , “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鉴赏” , 是古代戏曲作品鉴赏的“教学重点” 。另外 ,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阅读与鉴赏”的要求 ,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 “能感受形象 , 品味语言 ,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 “在阅读鉴赏中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 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第八页)有了这些依据 , 可以说 , “典故运用”是《窦娥冤》这一作品解读与鉴赏的有效钥匙 。典故的理解 , 正是学生解读《窦娥冤》的难点 , 而这一难点 , 也恰恰是这一戏剧作品鉴赏的重点所在 。
典故是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绕不开的话题 。所谓“典故” , 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 , 典故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 , 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典故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说服力 , 并使得作品语言凝练简洁 。所以 , 在课堂内围绕着典故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富有价值的 ,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典故的钥匙 , 感受典故的精髓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时所涉及到的四个典故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特殊言语形式 ,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必要对它们做层层深入的探究 , 使学生从中获得文学、文化方面的滋养 。同时 , 也可以“通过感悟、品味、理解典故 , 使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理解力获得一定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