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反思怎么写?(11)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 学生的表现良好 , 都很积极的进行综合性学习 , 总的来说 ,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 , 得到了备课组听课教师及指导老师的肯定 , 但我不会自傲 , 会继续努力 。

《窦娥冤》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关汉卿《窦娥冤》(节选)时 , 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篇中国古代戏曲 , 而不是一篇文言文 。惟有如此定位 , 教学此篇课文才不会局限于字面的理解 , 也才不会认为对文本中用典理解的障碍与对字词理解的障碍一样 , 都只是表层的 , 借助资料就能解决的问题 。作为文言课文 , 确乎存在一个在“字词句串讲”和“分析鉴赏”这两“极”间寻求“平衡”的问题 , 而作为戏曲作品的《窦娥冤》的学习目的 , 毫无疑问 , 应该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而绝不可能等同于一般文言课文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 。
戏剧这一文学样式 , 不少高中生原本就不大喜欢 , 而且这一文学样式是适宜表演与观看的 , 我们的阅读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欣赏手段 。尤其是中国古代戏曲 , 能够真正读懂的人又有几个呢 , 更别提喜欢并且欣赏了 。就语言特征而言 , 元杂剧作品的典型共性(其实也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总体特征)是“语言比较通俗 , 多用口语” 。──不仅元杂剧中的“宾白”(人物对话)是这样 , 即便是剧本中的“曲词(唱词)也注意口语化”(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 。虽然具有“口语化”特征 ,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 , 语言通俗 , 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 , 听众容易接受 , 做到雅俗共赏 。”(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可是我们今人阅读《窦娥冤》等元杂剧时 , 对其语言仍然感到相当陌生 。面对《窦娥冤》时 , 同面对《促织》一样有着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碍 , 但还是有区别的 ,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 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中国古代小说在语言上有着较大区别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阅读与赏析 , 可以从所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入手 , 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测字词句的意思 , 而且朗读时大多是可以朗朗上口的 , 能够从大体上去把握其内容的 。而中国古代小说即明清小说也是比较容易阅读的 , 因为其故事情节较强 , 即使是白话文言文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 相对中国古代戏曲而言 , 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 。而中国古代戏曲语言很多是当时戏剧家创作时期的特定口语 , 距离我们现今的口语时间太久远 , 并且口语有太多的变化 , 这是我们读者特别是高中生较难接受的 。不结合下面的注释是很难确切把握其涵义的 , 如《窦娥冤》中的“磨旗(摇旗)” , “糊突(混淆)”等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 , 率用古语 , 其用俗语者绝无 。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 。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 , 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 。此自古文字上所未有也 。”因此 , 在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 , 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不好理解、不顺畅太拗口 。为此 ,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戏曲时 , 该如何进行教学目标定位 , 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 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