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反思怎么写?( 七 )


第三 , 高中生在接触中国古代戏曲时 , 除了因语言特征及戏曲样式难以接受所形成的畏难情绪外 , 还有着极强烈的功利目的情绪 。不少高中生认为高考又不考查中国古代戏曲鉴赏 , 只是考查中国古代诗词及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的理解与鉴赏 。因此对已较难阅读的中国古代戏曲就更不感兴趣了 。
针对《窦娥冤》的文体特点及高中生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 在设计《窦娥冤》的课堂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重难点时 , 我抓住文章的“单元要求”指出 , “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鉴赏” , 是古代戏曲作品鉴赏的“教学重点” 。另外 ,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阅读与鉴赏”的要求 ,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 “能感受形象 , 品味语言 ,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 “在阅读鉴赏中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 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第八页)有了这些依据 , 可以说 , “典故运用”是《窦娥冤》这一作品解读与鉴赏的有效钥匙 。典故的理解 , 正是学生解读《窦娥冤》的难点 , 而这一难点 , 也恰恰是这一戏剧作品鉴赏的重点所在 。
典故是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绕不开的话题 。所谓“典故” , 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 , 典故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 , 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典故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说服力 , 并使得作品语言凝练简洁 。所以 , 在课堂内围绕着典故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富有价值的 ,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典故的钥匙 , 感受典故的精髓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时所涉及到的四个典故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特殊言语形式 ,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必要对它们做层层深入的探究 , 使学生从中获得文学、文化方面的滋养 。同时 , 也可以“通过感悟、品味、理解典故 , 使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理解力获得一定的提升” 。
在《窦娥冤》的教学设计中 , 我始终围绕着学生对四个典故理解的语感图式 , 设置了由简到繁 , 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 , 将典故学习分解为“复述四个典故的具体内容──解析四个典故的相似之处──探求四个典故的时空跨越──领悟四个典故的文本作用──回顾古典诗词的典故运用”等五个步骤进行 , 并且以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为教学形式 , 让学生完成复述了解典故到探求领悟典故再到回顾使用典故的语感的层次递进 。实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 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 “注重合作学习 ,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 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等教学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第九页)